零创国际艺术教育
OCA艺术官网 > 最新活动

打卡艺术展的正确姿势:从设计内核去看展,了解“观看之道”

2022-01-17 11:41
来源:未知
https://www.artslink.cn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看展似乎已经成了潮人新兴的社交方式(也是K叔每月必发的福利)。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户外开放空间,都是展览的场地。

 

很多展览之所以会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以大型互动装置/空间的形式,让大部分非专业参观者能够快速直观地得到视觉和其他感官刺激。但很多时候,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教育者和工作者,我们必须去接触、理解大量未经修饰的“原装”艺术作品

那么,我们要看些什么

图像/符号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基于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它通过“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人类最基本的感官——“看”这一件事。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 It is seeing which establishes our place in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e relation between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know is never settled.”

全书从开篇就指出: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关系。我们见到的与我们所知道的两者的关系从未被澄清。

设计师作为视觉工作者,首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信息传达——通过图像——有意义的形状与色彩。图像的创作是有逻辑的、有依据的(Evidential)。

在大众传播学中,语义学/符号学(Semiotics or Semiology)是我们所理解“意义(meaning)”的基础。法国社会学家Roland Barthes把所有包含意义的载体,包括且不限于图片、文字、声音都叫做符号(Sign)。

*图源网络:符号的组成

 
有些符号的意义与符号本身存在直接关联:比如看到尾巴联想到狗;
有些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比如红十字是医疗的象征;
有些则更具有神话性(Mythological),即更广义的联想与赋意:比如看到绿色想到环保。

因此,每一件视觉作品都可以看到一个或多个符号的集合。可以说,艺术创作其实是符号创作意义制造

*emoji基于人类对面部表情的通识,但同时有些表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倒微笑(第2行第4个),在中国有讽刺之意,在英国则代表笑到颠倒。

但设计师与非视觉工作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要能创作图像/符号、鉴赏图像/符号,更要能解构图像/符号,看穿其背后的创作初衷。

解构编码

解构,de(-)construction,字面上是“去除(词根de-)构造/结构(construction)”的意思。

在视觉研究(Visual Research)中,可以将其理解成视觉分析,是对作品的独立元素进行破坏、拆分、解读的过程。

这和英国文化理论家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理论十分相似。

Hall把媒介之间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制造与输出的步骤比喻为“编码(Encoding)”,就像程序员撰写编程一样,是把意义赋予媒介内容上的过程。而观众进行观看、理解、品鉴的步骤则被称为“解码(Decoding)”。

但原始信息除了作者本人其实很难准确地让所有人都理解,即便是相同的信息,每个人的解码都会受到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文化修养等因素影响,这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

这种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传递差异在传播学中是个很有趣的辩题,Hall更是在《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一文中提出“作者的死亡才是作品的诞生”。

不过,从教学角度而言,导师更建议设计初学者在进行视觉分析的时候,尽可能地去靠近作者体会作者的思路

简单来说,一个初步完整的视觉分析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1、描述所见的元素,即表意。
2、思考为什么。
3、阐述所见元素背后的深层含义——暗示、代表、象征着什么。

保持疑问
 
WHY代表了设计的逻辑,代表了设计师的思考过程,投射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化象征/社会涵义。

对初学者来说,只有主动地去思考看见的的每⼀个细节,思考创作的每⼀步,⼤量汲取前⼈的经验⽅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受众,更高效地传递信息。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 WHAT you do is just a proof of what you BELIEVE.” 

作家Simon Sinek曾说过,⼈们不在乎你做了“什么”,而是在意你“为什么”做它。你做的事情只是你所相信的事情的证明。

最后,Keep Asking WHY (永远记得问“为什么”),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会看会做会思考的艺术工作者。

理解设计内核

让K叔帮你

 

 

文章标签: